关中民俗博物院,秦风源易俗社文化街区非遗体验中心
华阴老腔是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久为华阴市双泉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距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不远的华阴市双泉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发源地。从只在村落间传唱,到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从围在皮影幕布后面的“只闻其声”,到在幕前展现出陕西农民朴素情感的淋漓表演,历经 2000多年沧桑的的华阴老腔在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和华阴老腔老艺人们的努力下重新焕发活力,而张喜民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更是备受关注。
中国古老的摇滚乐——老腔,俗称“老腔影子”,起源于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的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其声腔古朴粗犷、慷慨激昂,被赞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黄土地上的摇滚”。2006年,老腔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老腔团成立于2008年,为老腔提供了传承发展的舞台。
目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演出的剧目有《白鹿原》《关中古歌》《将令一声震山川》等十余个。近年来,关博院老腔团先后受邀亮相“2010年上海世博会”,应邀参加了“著名画家黄永玉九十岁生日庆典”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2018年中国匠人大会” “春风争度玉门关——2019年全国十三省市自治区电视台元旦戏曲晚会”“最美岭南春——2019广东卫视春节晚会” “上海全季艺术与人文美学大赏” “清华大学酒店设计(十期)高级研修班毕业典礼”,还有以色列歌手GILAD SEGEV(吉拉德▪赛格夫)专辑的拍摄等。老腔还受到了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研学学子的青睐,学唱“黄土地上的摇滚”——华阴老腔,体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让国内外学子充分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生态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岁月的风尘中,我原本以为,在关中这块地方上,只有秦腔是震人魂魄的,但是当我偶然的看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老腔团的表演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认识是错误的,它让我听惯了现代音乐和爱情小调的触角得到了一次深邃的洗礼,充分领略了陕西民间原生态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如空中骤然炸响的惊雷,那种高亢激昂的声音在天地间轰然回响,一切的声音在它的面前悄然退去,或者说这声音用不容置疑的态度稳稳地占据空间。我在听老腔的第一嗓子时不由惊讶万分,它的感染力、冲击力是那么的强悍,仿佛金戈铁马奔涌而来,雄浑的力量充盈豪迈。天地之间突然充满了人的声音,人的力量,这是一种自信、勇敢、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力量。然后,我觉得血液在血管里忽然澎湃起来,我不知怎么给这沸腾的血液找一个出口。在这群起的呐喊声中,我的心像黎明时分花朵怒放时一样狂野。
悠久的漕运历史,造就了传唱千年的老腔。西汉年间,在渭、洛、黄河交汇的三河口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千帆竞进,船工众多。因为逆水行舟,免不了要光膀赤脚的纤夫拉纤曳船。船工们拉船时总是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一起喊,一起用力。有人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这号子便更有了一种号召,一种合力。那时,船工号子就会此起彼伏,响彻河道两岸。黄河边上的船工就这样拉了2000年,一人起头喊号子成了一人主唱,众人跟着一起喊成了众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成了乐器,黄河岸边于是有了一种独特的戏种——老腔。这号子、还有船工用篙击打船板的声响,都统统被融入老腔的表演当中,形成了老腔独有的“拉坡调”,老腔表演当中的拍打惊木就是从船工用篙击打船板演变而来的。虽然老腔是由西汉时期的船工号在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基础,逐渐演化而来,然而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即便是船工号子,也只有落在这片黄土地上,才会这么风生水起,才会这么不可一世,才会这么激荡人心。
生于华阴的老腔实在是一种很优秀的剧种,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除了演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之外,“耍签子”及演奏各种乐器,则演出班子的每个成员都很在行。
老腔以武工戏见长,跌打、厮杀、乘车、跨马等动作,极其泼辣、矫健,颇有生动迷人的艺术魅力。老腔戏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结构,比较简单,板路有慢板、紧板、流水板、飞板等。帮腔为曳船号子调,主奏乐器用月琴,板胡亦为重要乐器之一。伴奏音乐多为重叠乐句,不用唢呐,而用拍板增强伴奏效果。拍板又名檀板,通用枣木,发音响亮,常与堂鼓、暴鼓、大锣相配,最能突现老腔高亢激昂的音乐特色。
老腔唱腔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拉坡调”,所谓拉坡,就是一本戏在由主唱唱到最后两句时,便大吼一声,随之全台所有的人都跟上相和,仿佛舞台幕后的帮腔,音调激昂雄壮,气氛热烈,不仅增强了剧情,而且把演出情绪推向一个连续性的高潮。“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就是对这种唱腔最形象的描述。在表演中,老腔艺人一手持着木凳子,一手高举木块,和着曲调,有节奏地、用力地击打木凳,使观众和演员群情激昂、遥相呼应。
老腔的传承,有着明显的家族性,起初是以世袭的方式传承在泉店的张家,主要用于家庭自娱,其后进入民俗活动,社会功能也日趋强化,形成了职业性的戏班,老腔班社多以箱主堂号命名,如永盛班,也有以说戏者自行命名,如全生班等。老腔的剧本从不外传,因而形成了它演绎的封闭性,但在1928年,老腔唱本发生被盗案后,陆续出现了异姓门派,同时随着张氏家族的繁衍分支,唱腔风格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但粗犷大气的风格依旧没变。
上世纪90年代初,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只是让人们知道了老腔的存在的话,那么话剧《白鹿原》则让观众对老腔有了面对面的了解。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既见其人也闻其声”,老腔传承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曲折而耐人寻味。2006年5月,华阴老腔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老腔团的成立,对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提供了传承和发展的舞台。华阴老腔的学习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与文化价值:华阴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起源于西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戏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学习华阴老腔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艺术魅力与教育意义:华阴老腔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特点,被誉为中国黄土高坡上的“最早的摇滚”。学习华阴老腔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传承与发展:华阴老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学习华阴老腔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传承,可以确保华阴老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地域文化理解:华阴老腔与关中地区的文化和历史紧密相关,学习华阴老腔有助于理解和欣赏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通过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跨文化交流:华阴老腔已经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学习华阴老腔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多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学习华阴老腔不仅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