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地点文景路地铁口博物馆,或者根据团队安排穿插进行
活动内容
两军对垒:分成两队进行对垒游戏,大家一起协同合作通过层层考验,看最终谁能够拔得头筹。
将军卸甲:给小朋友们科普什么叫做“卸甲风”,卸掉甲胄以后,我们就准备进行接下来的活动啦!
剑鞘笔袋:按照剑鞘的形状,用制作甲胄的材料,小朋友们自己动手,给自己制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笔袋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来体验甲胄的制作工艺。
活动流程
到达开营
战鼓催征甲
讲述甲胄发展史
募兵仪式甲胄加身
沙场点兵
两军对垒
将军卸甲
手工DY剑鞘笔袋
甲,躯干以及四肢防具的总称,似物有孚甲以自卫也,亦曰介(古军礼有“介胄不拜”之说),亦曰函(制甲匠人古称为“函人”), 亦曰铠(铁甲谓之铠),皆坚重之名也。胄, 即头盔,“兜鍪,胄也”。二者结合才可称为甲胄,它们是古代军人在战场上最可靠的伙伴。
我国铁铠的出现比皮甲稍晚,但凭借出色的可加工性与防护能力,它从汉朝开始就在古代华夏军队的甲胄装备史上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中国铁甲制作精良,工艺完备,随着时代发展演变出了札甲、明光甲、鱼鳞甲、山纹甲、锁子甲等代表性形制,配件也逐渐增加,其工艺水平在宋明时期达到顶峰。这其中,最具实战价值的是札甲和锁子甲。
关于锁子甲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公元前5 世纪,斯基泰人就发明了锁子甲;一说锁子甲是由凯尔特人发明的。随着东汉年间丝绸之路的打通,锁子甲跟随胡商开始进入中国。三国年间曹植所著《先帝赐臣铠表》中,首次出现了“先帝赐臣铠, 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 今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的叙述,在此之前中国从无锁子甲的记录。
锁子甲,这种舶来品,顾名思义是由铁丝曲环,环环相扣而成的一种柔性金属铠甲。
锁子甲的结构看似简单,其实制作过程相当繁复。一领锁子甲所耗费的铁环数量不定,但一定与防护面积和编织层数成正比。如果将之分解,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成千上万的铁环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独立的铁环组构成,锁子甲的层数便是由铁环组的环数决定。
单层锁子甲在编织时,遵循“二挂一”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先根据甲衣尺寸,预先组装若干三环组,用小于铁环直径的横杆将这些三环组中的两环穿连固定,而后以单个铁环将三环组中未被固定之剩余一环两枚一组连缀,而后再朝单枚铁环上穿两枚铁环,接着又以单枚铁环连缀。如此反复直至锁子甲最终成型。
周
这时中国甲胄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在西周已经出现了 专门制作甲胄的“函人” 而且在《周礼·考工记》中 还总结出了甲胄使用年限的一些规律,甲胄的形式也有了最终的典范样式。当时,士兵属于贵族 是一种高贵的职业 甲胄使用相对珍贵的青铜制作,并且这些青铜甲胄还有各种花纹与装饰
秦
秦国国力强盛 为甲胄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封建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冶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以及骑兵的发展壮大 使防护装具得到全面发展 秦俑出土的甲胄就是 秦代战争防御器械的真实写照 展现的是秦军武士穿戴甲胄独霸战场 视死如归的壮志雄心 正如《秦兵马俑》所记: “甲胄三千勇气豪,犹闻战鼓惊尘嚣。 史家争与评功过,俑马深宫空寂寥。”汉
西汉时,铁制铠甲开始普及 并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 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整套铁铠分为四个部分: 保护躯干的“身甲” 保护颈部的“盆领”或“锻铔” 保护臂部的“钎” 保护头部的“胄” 1968年,在河北满城汉墓 汉中山靖王刘胜墓 出土了一领铁铠甲 该铠甲为鱼鳞甲 即甲片都做成鱼鳞片状 全甲共用甲片2859片,重16.85千克 甲片由纯铁热锻制成 全部用丝绳编连而成,复杂精美唐
唐代的军事装备得到了极大发展
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
此外,唐代甲胄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甲
绢甲是用绢布等纺织品制成的铠甲
结构轻巧,外形美观
但没有防御能力
故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唐代甲胄形式繁多
据《唐六典·卷十六 卫尉宗正寺》记载:
“甲之制十有三:
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
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
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
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
十有三曰马甲。”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
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
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
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
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宋
宋代的甲胄发展较为昌盛 由于锻造工艺的发展 出现了比铁更坚硬的钢材 宋初出现了金装甲、长短齐头甲、 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铁甲、 明光细钢甲等多种铁甲元
元代火器开始出现铁甲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这时的铠甲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等
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
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
箭很难穿透,制作极为精巧
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
甲胄主体形象不仅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特色也极为鲜明
明
明建国伊始 连年对外用兵 军事科技获得长足发展 明代甲胄对唐、宋、元等甲胄形式 予以复兴借鉴 形式繁多清
清朝甲胄多袭自 明代锁子甲与蒙古布面甲 至十九世纪后半叶 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后 清军实现向火器时代的转变 自此中国古代甲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甲胃是一个国家,最高军事科技的集成之作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国力和工艺水平,也是王朝兴衰的历史见证者 介绍甲胄发展简史,不仅展现出数千年,中华武备与军事科技的发展,更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些,远离多年的传统文化
资料来源于:
活动照片文字西安某研学基地提供;甲胄知识文字+图片冷兵器研究所
周渝《中国甲胄史图鉴》
周充《军事武艺中甲胄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研究》
https://www.dhygbwg.com/culturalrelic_details.html?newsid=24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