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由陕旅集团华清宫景区倾情巨献,是在“西安事变”爆发地华清宫推出的一部演艺项目巨作。演出地点为华清宫·瑶光阁剧院。
《12·12》挖掘了“事变”前张学良踌躇不定的思想情绪、杨虎城母子的相见等细节,通过“烽火古城”、“矛盾激化”、“匆匆密谋”、“箭在弦上”、“枕戈待旦”、“大战在即”、“枪声破晓”、“统一战线”、“世事沧桑”九幕剧情,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艰难抉择。《12·12》全部技术方案均围绕“让观众身临其境”:360°影像呈现、全息音响系统、全方位舞美设计让观众成为了演出的一分子;灯光的交替变幻带领观众穿梭在急迫的枪林弹雨中…;…;据总导演李捍忠介绍,《12·12》在全国较早创立了“影画”表现形式,融戏剧、电影、舞蹈、多媒体、机械运动等当代艺术于一体,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带给观众空前的视听体验。
演出描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瞬间的抉择可能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轨迹。面对艰难的抉择,身处局内的当事人究竟心境如何,西安事变后众说纷纭,当时的中华民族。
又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
《12·12》是在“西安事变”原发地,华清宫推出的一部演艺项目巨作,全剧有烽火古城、矛盾激化、匆匆密谋、箭在弦上、枕戈待旦、大战在即、枪声破晓、统一战线、世事沧桑等十幕剧情,生动再现了八十年前的爱国史诗。
舞台的场景是怎么设计的?
整个剧场内部用“钢铁和砖墙结构” 来表现历史的厚重, 战争的冷酷和男人之间的较量。
观众席栏杆、被轰炸过的墙面、 延伸出来的钢铁机构、 支离破碎的牌匾, 全方位的舞台美术 用现代“解构主义”的方式 将西安城的元素分布在舞台各处, 深厚的质感又充满现代气息。舞台到底有多大?
剧场内部360度多元影像,全覆盖的技术方案,用影像的艺术手段与戏剧表演形成水乳交融的契合,用画面的冲击力为戏剧高潮推波助澜。
为了达到多观感的视觉感受,技术方案采用了多种成像手段。
环绕立体的视觉空间,为剧情的展开创造了空间条件。
音效与剧情为什么这么契合?
在音响设计上,选用当前世界音响前沿
WFS声学全息系统技术,实现声音位置与影像轨迹
同步追踪的全息效果,声音传输无热点、无死角。
音响设备采用世界顶级的法国莫扎特音响设备,配合全息技术让听觉成为一场盛宴。
场上的飞机是真的吗?
道具的设计与剧情、多媒体以及特效相互配合,形成天衣无缝的融合感。
刀、枪、牌匾、桌椅等设计上精心把握还原真实。
1:1还原的翼展为22米的蒋介石专机出现在舞台之上,配合声、光、电的特效合成极具有强烈的真实视觉效果。
舞台到底变换了多少次?
舞台机械设计理念是在最极限的空间里面完成最多的可能性。
台上22套设备以及台下16套设备隐藏于剧场各个位置。
在演出过程中,配合着剧情进行快速切换布景,或在观众的视线下改变舞台形状,组合出多样的真实或虚幻的震撼舞台空间。
剧中人为何让人如此感动?
《12·12》通过细节的处理,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融入到剧情中,在事变前蒋介石与宋美龄通电话,告知他与张学良、杨虎城之间的矛盾冲突。
吃了败仗、追随张学良从东北来的刘桂五与妻子告别。
杨虎城与母亲告别等细节,从丈夫、儿子的角度再现了大时代命运下有血有肉的男儿本色,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这台演出为何如此牵动情怀?
《12·12》实景影画描述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展现了家国危难时期的人性,更倾注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部主旋律舞台剧,它被业内评价为“一幕牵动情怀的历史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