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第一保育院成立于1938年10月2日,当时共有57名孩子和19名保育人员。其前身是1937年3月在延安城南柳林村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幼托机构——延安托儿所。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大片国土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沦陷区因战火造成的孤儿越来越多,他们流离失所、无依无靠。为救助这些难童,1938年初,邓颖超、史良等社会知名女性奔走呼吁建立战时儿童保育会。9月5日,边区儿童保育会决定在延安托儿所基础上扩建陕甘宁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简称延安第一保育院),计划收容儿童500名。第二保育院建立于1945年6月1日,当时接收了60名孩子。第二年,孩子增加到136名。
虽然抗战时期延安的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保育院的孩子们却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不但有比较充足的肉蛋奶糖等营养食品,还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生活也丰富多彩。1944年6月,著名记者赵超构访问延安,之后在重庆发表了《延安一月》,文中说:“这些儿童活泼肥壮,逗人欢喜。延安人的生活虽然那么节约,对于儿童生活似乎并不吝啬:成人的衣服是土里土气的,这些小孩子的衣服样式却是十分摩登,个个穿得像洋娃娃”。可以看出,尽管抗战时期延安生活艰苦,甚至许多中央领导人都缺衣少食,但保育院的孩子们却过着幸福快乐、丰衣足食的生活。看完《延安保育院》,同学们都已泪流满面,当演员们一次次的鞠躬谢幕时,我们的掌声一次次的更加响亮,同学们立下誓言要好好学习,不负革命先辈的伟大付出,牢记使命,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